来源: 网络

发布日期:2022-02-01

浏览次数:

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由1957年提出的阐释人的态度变化过程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它是认知相符理论中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其思想基础源于格式塔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在西方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中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认知失调理论着重探讨的是个体的态度和行为不一致的问题,“失调”是当个体的行为和态度不一致时出现的一种令人不愉快的动机状态。

个体为了恢复心理上的平衡或协调,会力图通过不同的方式,如改变两种对立因素之一,降低它的重要性或强度,或在其中插入一个理由去减轻或解除这种不舒适状态,以改变思想、信念、态度或行为。当人的认知体系呈现协调关系时,就会设法保持它,并避免其他不协调因素的介入。认知不协调理论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人们的行为和思想、信念、态度变化的内部机制。据此展开的关于认知不协调的造成条件、恢复协调的方式和途径等方面的大量研究,在教育上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费斯廷格区分出4种失调:

(1)决策后失调。当一个人必须在各有优缺点的两者间作出选择时,选择后易产生失调。

(2)强制服从失调。当一个人受外力影响而采取与信念相反的行为时产生这种失调。

(3)接触新信息造成的失调。一个人有意或无意地接触新信息可能使现存的认识受到威胁,从而产生失调。

(4)社会支持体系造成的失调。个人的认识受到群体成员的反对,或自己的群体成员身分要求接受新信息时产生这种失调。

费斯廷格认为,每个人的失调耐受性不相同,是有个体差异的。有人认为外倾型人比内倾型人的失调耐受性高。外倾型人在写完一篇相反态度的报告后其态度改变比内倾型人少。认知失调理论可以解释一些社会心理现象,在解释态度改变上用的较为广泛。认识与行为不一致或认识之间不一致,导致产生失调感,改变态度以达到一致是降低失调感的一种主要方式。

每个人的心理空间中包含多种多样的认知因素。这些因素是人对外部世界和对自我的种种认识,包括观念、信仰、价值观、态度等许多方面,同时,也可以是某种行为的表象或再现,甚至是对未来事件的期待。随着人当前社会活动的内容不同,各种有关的认知因素会以各种组合方式并存于人的当前意识中。它们之间的关系有3种可能性,即协调、失调和不相关。协调和失调是针对认知因素之间是否在心理上存在相互矛盾而言。

在态度与行为产生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引起个体的心理紧张。为了克服这种由认知失调引起的紧张,人们需要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以减少自己的认知失调。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通常有:1.减少不协调认知成分;2.增加协调或一致的认知成分;3.改变一种不协调的认知成分,使之不再与另一认知成分相矛盾。


下一篇:社会认知效应
友情链接

地址:江苏省连云港市开发区东方大道18号

联系电话:0518-81882819 学校邮编:222042 邮箱 lyggaozhong@163.com

Copyright 2005-2021 连云港高级中学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070402010068号 苏ICP备18036607号-1

推荐使用360/谷歌Chrome/IE10及以上的浏览器浏览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