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网络

发布日期:2022-04-08

浏览次数:

波波玩偶实验

波波玩偶实验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班杜拉1961年进行的关于攻击性暴力行为研究的一个重要实验。他在1963年和1965年又对此专题继续进行深入研究。波波玩偶是与儿童体形接近的一种充气玩具。波波玩偶实验对于班杜拉研究观察学习、创建其社会学习理论起了关键作用。

在该实验中,班杜拉选用儿童作为实验对象,因为通常儿童很少有社会条件反射。班杜拉试图使儿童分别受到成人榜样的攻击性行为与非攻击性行为的影响。然后将这些儿童置于没有成人榜样的新环境中,以观察他们是否模仿了成人榜样的攻击性行为与非攻击性行为。

src=http---bkimg.cdn.bcebos.com-pic-8435e5dde71190efecc04154c41b9d16fdfa6006&refer=http---bkimg.cdn.bcebos.com&app=2002&size=f9999,10000&q=a80&n=0&g=0n&fmt=auto.jpeg

班杜拉为这个实验制定了4个假设:

1.目击攻击性成人榜样行为的被试,将试图模仿或实施类似的攻击性行为,即使榜样不在现场。此外,他相信这些孩子的行为将会与那些目击非攻击性成人榜样行为的被试以及没有观察任何榜样的孩子(控制组)大为不同。

2.榜样不在现场时,观察非攻击性成人榜样行为的被试所表现出来的攻击性行为,将不仅少于目击攻击性成人榜样行为的被试,而且少于没有观察任何榜样的孩子。

3.儿童将更乐于模仿同性榜样的行为,因为儿童通常更为认同同性的成人与家长。

4.由于攻击性行为更多地具有男性化的特征,男孩们将会更乐于展示攻击性行为,尤其是观察富于攻击性的男性榜样的男孩。

在该实验中,班杜拉让斯坦福大学幼儿园年龄介于3-6岁之间的36名男孩和36名女孩观看一位榜样殴打一个波波玩偶。这些孩子被分为8个实验组。在这些参与实验的孩子中,24位被安排在实验对照组,其他的被分为两组,每组24人。其中的一组去观察攻击性行为成人榜样,另外24位儿童观察非攻击性成人榜样。最后这些孩子又被分为男孩和女孩两个组,在每一组中有一半是观察过同性成人榜样的,另一半是观察过异性成人榜样的。在试验之前班杜拉对孩子们的攻击性做了评估,每个组参与实验孩子的攻击性平均是大体相等的。

实验过程:

每个儿童在实验过程中都保证不会受到其他儿童的影响。孩子们被带进一个 游戏室,在那里榜样展示出不同的行为。实验员把一个成人榜样带进房间,让他(她)坐在凳子上,然后参与孩子们的活动。10分钟过后,让他们开始玩一套套零件玩具。在非攻击性一组中,在整个过程中只是摆弄玩具,完全忽视了波波 玩偶。在攻击性一组,成人榜样则猛烈地攻击波波玩偶。

“成人榜样把波波玩偶放倒在地上,骑在上面,猛击它的鼻子。榜样又把波波玩偶举起来,拿起锤子敲打它的头部。敲完之后,榜样猛烈地在空中摔打玩偶,在房间内把它踢来踢去。这一攻击性行为连着重复三次,其间还夹杂着攻击性的 语言。”除了对玩偶的身体的攻击之外,成人榜样还有语言的攻击,如“踢死它”,“怂包软蛋”。成人榜样也附加有非攻击性词语:“这是个强硬的家伙”,“它 还会回来的”。

10分钟之后,孩子们被带进另一个房间,那里摆放着一些吸引人的玩具,其中包括一套洋娃娃,消防车模型和飞机模型等。但是孩子们被告知,不允许去玩这些玩具,目的是让儿童产生一种挫折感。最后,每个儿童都分别被带进最后一个实验室。这间房子里有几样“攻击性”的玩具,包括一把锤子,一个用链子吊起来的求,球面涂成脸庞形状,还有标枪,当然还有波波玩偶。房间里也有一些非攻击性玩具,包括蜡笔、纸张、洋娃娃、 塑料动物和卡车模型。孩子们被允许在这个房间玩20分钟,实验的评价人从镜子里观察每个孩子的行为,并给出每个孩子攻击性行为的等级。

结果:

这一实验证实了班杜拉预言中的三个。

1.成人榜样不在场的时候,观察暴力行为一组的孩子们的倾向是模仿他们所看 到的行为。

2.班杜拉和他的同事们也预言观察非暴力行为的一组的孩子们会被比对照组的 攻击行为弱一些。结果显示无论性别,这一组的孩子们都展现出比对照组孩子的 攻击级别低一点。其中观察异性榜样的男孩的攻击行为似乎比对照组稍微强一点。

3.无论被观察的榜样是同行还是异性,孩子们的性别上的差异是很重要的。

研究者们对语言做出了修改:

男孩比女孩的攻击性要强。男孩的攻击行为要比女孩高出一倍。他预言,观察到成人榜样攻击性行为的儿童,即便没有成人榜样在场,也会出现攻击性行为。

探讨:

波波玩偶实验的结果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是一致的。班杜拉和同事们认为,他们的试验揭示了特定的行为是如何通过观察和模仿而形成的。实验人员指 出“社会行为的模仿可能是在模仿中简化或走捷径,没有按照斯金纳的逐次逼近 法则去做。”按照班杜拉的意见,是成人的暴力行为引导了儿童的暴力行为,这一点是可以采纳的。他还说,实验结果证明,儿童更倾向于对未来的攻击性受到挫败而做出反应。在此后1965年所作的另一个实验中,班杜拉发现,当成人榜样对他们的行为表示赞赏时儿童就更喜欢模仿攻击行为,而若他们看到成人榜样因他们的狂行为受到惩罚或谴责时,儿童的模仿就会少一些。

批评意见:

和其他任何实验一样,对波波玩偶实验绝不会只是一片赞扬声。

1.因为这个实验室在实验室进行的,有些评论说在这样的环境中所观察到的或许不能代表真实世界所发生的事。

2.这一研究有可能在安与实验者的选择上出现偏差。参与者是在很小的范围内选择的学生,他们都有共同的民族和社会经济背景,这就使其与不在更大范用内,更多样性的人群中做岀的结果有所不同。

3.因为收集到的都是当时的资料,很难知道长期性的影响是怎样的。

4.对洋娃娃的暴力行为同在现实世界中对另外同样的人做出暴力行为是有很大不同的。

5.这一实验所显示的儿童捶打洋娃娃时起动机并不是展示暴力,相反有可能只是在抚慰洋娃娃。

6.有些评论说做这种实验是不道徳的。操纵儿童去做攻击性的事情,饰演者实际上只在教给儿童实施暴力。

最后的思考:

      尽管如此,班达拉的实验仍不失为最著名的心理学实验之一。当今,社会心 理学家们在不断研究儿童观察所对其本身行为所产生的影响。在波波玩偶实验之 后的半个世纪中,就有数个实验在研究观察暴力对儿童行为的影响,直到今天 研究者们还在不断思考儿童在电视节和电影中观看暴力行为是否会导致儿童在现实世界中实施暴力行为。


上一篇:班杜拉
下一篇:马蝇效应
友情链接

地址:江苏省连云港市开发区东方大道18号

联系电话:0518-81882819 学校邮编:222042 邮箱 lyggaozhong@163.com

Copyright 2005-2021 连云港高级中学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070402010068号 苏ICP备18036607号-1

推荐使用360/谷歌Chrome/IE10及以上的浏览器浏览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