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6-12-13

浏览次数:

关于加强“港城名师工作室”内涵建设的若干设想

激发创新智慧,促进共同成长

——关于加强“港城名师工作室”内涵建设的若干设想

连云港市“港城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蒋捍

为贯彻落实《连云港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全面提高我市中小学校管理水平,整体提升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科研能力,2011年3月,市教育局制定了《连云港市“港城名师工作室”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方案》规定的申报办法,我们按照“双向选择”的方式组建了这样的工作团队,15名成员中,既有本校、本区域人员,也有外校、外区域人员;既有城区教师,又兼顾了农村教师;既要有中年教师,又兼顾了有发展前途的青年教师。团队组建起来了,就该着手建设并开始运作。本工作室将按照“抓一个项目、带一支队伍、出一批成果”的总要求,自觉担负起培养更多的优秀教师参与学科建设的重任,担负起提高全市思想政治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重任。本文试图就“港城名师工作室”的内涵建设,谈几点设想。

一、工作室定位

1.研究性:通过名师带徒、名师讲学、名师论坛、课题研究、网络信息交流、成果推广等方式,传播先进的教学理念,传授精良的教学经验,指导工作室成员在教学中成长,在研究中发展。

2.示范性:通过名师的示范辐射作用,引领促进骨干教师的快速成长,实现专业水平的迅速、健康发展。

3.凝聚性:充分利用名师的人格魅力和教育教学管理能力,凝聚和吸引一批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共同发展,形成学习共同体和成长共同体。建立名师工作室运行制度、教师考核机制,形成指导和培养骨干教师新模式。

室训:谦虚谨慎,求真务实,勇于探索,拼搏奉献

近期工作目标:开展中学思想政治课探究教学、中学生法制教育、研究性学习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研究;组织优秀骨干教师“送培下乡”、“送教下乡”等系列活动。

中长期工作目标:名师工作室为载体,全体成员共同探究学科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达到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创名团队,树名教师。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以研究课题、论文、专著、讲座、公开课、研讨会、报告会、论坛、专题记录片、现场指导、观摩考察、工作室网页等形式,面向全市推广,面向省内外开放,形成规模效益和社会效应。

二、“工作室”的团队特征及其打造

“港城名师工作室” 首先是一个“工作室”。这就意味着他不是一个人、两个人的随意组成的、无目标、无组织的办公室。它应该是一个“团队”,是一个“共同体”,是基于主观上或客观上的共同特征而组成的共同体。

目标性。《实施方案》在开篇就指出了“工作室”的根本目的:“为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名特优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推进连云港市教育事业科学均衡、优质快速发展,特制定本方案。”可见,这个工作室的目标应该是促进团队成员的成长与进步,实现一个更大范围、更高平台的发展,提升学科领域的前沿位置与发展水平。

组织性。成员有着严格的准入制度与条件,凡工作室成员,无不经过严格的申报与考察程序。工作室的这种组织制度与准入条件,是实现工作室目标的保障。既然“工作室”是一个有目标、有组织的“团队”,那么,我们就要把它打造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团队”。

为此,我们工作室将建章立制,建构四种机制:(1)建立独立运作的推进机制。主持人为团队发展第一责任人,每学期根据团队发展目标,制定活动规划并具体实施规划。(2)建立导师负责的引领机制。团队中的每个成员要在学科组内为青年教师成长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促进青年教师学科专业素质的提升。每学期组织的的青年教师发展专题论坛不少于1次,并安排进学科组教研活动。(3)建立必修反馈、过程共享的促进机制。工作室成员实现必修反馈、选修共享的管理,成员每月阅读相关教育理论期刊、随笔等教育理论书籍,也可读社科类其他领域的书籍,每月撰写读书心得1篇。工作室拟组织优秀青年教师评选活动。(4)建立每月活动日的常规机制。工作室建立每月活动日制度。每月最后一周的周五为活动日。通过这四种机制的建立,使我们的团队成为大家共同发展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应该具有共同价值的支撑力量,那就是我们团队的主体思想与精神追求,甚至是教育哲学;这个共同体,应该具有迈进共同目标的召唤力量,那就是我们团队的凝聚力、协调力、执行力,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攻坚克难的合作意识;这个共同体,应该具有对青年教师的关怀力量,那就是通过本名师工作室方案的实施,培养一批具有先进理念和较强教学技能的青年教师,激发青年教师教育、教学与教研的热情。团队建设的核心在于协同合作,强调团队合力,注重整体优势。但追求趋同的结果必然导致团队成员的个性创造被扭曲或湮没。这样的团队只有简单复制功能,而不具备持续创新能力。我们的团队提倡“集体主义”精神,也非常注重个人的风格与作用,充分利用和发挥团队所有成员的个体优势来做好各项工作。

三、“工作室”的名师内涵及其培育

“工作室” 是一个“名师”工作室。这就意味着它不是一个普通教师的成长平台,区别于以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为目的的“青蓝工程”。它是“名师”的成长平台,是在一定范围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教师的交流与共享机制,具有较高的合作层次与发展追求。不好说每一位成员都是名师,但是,至少每一位成员都有成为“名师”的潜质。因此,我们工作室要紧密围绕“名师”内涵做好文章,充分挖掘各位成员的名师潜质,把每一位成员的特质挖掘好、提炼好、培育好、实现好。比如,你的课堂教学能否个性鲜明,自成模式?你的教育理念能否新颖独特,自成一家?还是你的教育科研能否成果丰硕,享誉一方?这就要求我们各位成员增强发展的自觉性,主动挖掘、培育、提炼自己的“成名”之处,使自己的专业成长有特色。有特色,才有名。否则,就是大众化的、一般化的,与我们工作室创建的宗旨也不相吻合。为此,本工作室将以网络平台为主要依托,以课题研究为重要方式,以教学研讨为主要内容,通过开展教学、教研、教改活动,充分挖掘和培育各位成员的名师潜质。

(1)每年阅读一本专业著作。提倡成员阅读课程论、教学论的专著,并结合个人教学实践撰写心得体会,提升专业认知。阅读的专著最好是主持人统一推荐的,便于成员之间围绕统一主题进行学习、研讨、交流。

(2)每年发表一篇教育教学文章。文章必须就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问题展开立论,观点鲜明,论证充分,逻辑清晰,具有教学指导价值。

(3)每人主讲一次教学讲座、学术报告或执教一次市级公开课。可以在市级中心组活动中,成员就某一专题做讲座,或者在暑假培训中发表自己的研究报告,推广研究成果。每年应该至少举行一次大型教研活动,形式包括教学观摩、互动研讨、名师发言、专家报告、校际学科联谊,等等。

(4)三年研究一项科研课题。每一位成员都要申报研究一项科研课题、内容可以涉及高中思想政治的课程、教材与教法。建议开展适应性教学研究,即“适应学生”的教学研究。科研课题要真正组织实施,定期汇报、交流研究成果。可借组织申报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九期课题(2011年度)东风,动员组内成员积极开展课题申报工作。建议各成员申报的课题之间有内在关联,便于资源整合、交流以及滚动升级研究。

(5)三年汇编一本专业著作。专著是由主持人主编,成员参编,全是高中政治教师广泛参与的集体科研成果的论文集,名叫《适者生成》,主要阐述“适应学生的教学”教学思想,介绍各地、各校实施“适应学生的教学”的生动实践。

实施这五个方面的措施,培育我们的成员在名师成长的道路上具有更加专业化的素质。①更加专业的信念,那就是教师自己选择、认可并确信的教育观念或教育理念。有没有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理念,是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的重要差别,也是未来教师专业素养不同于以往对教师要求的重要方面。②更加专业的知识。包括原理规则性知识、专业的案例知识,运用原理规则性知识于案例之中的策略性知识,都是我们维持正常教学和不断自我学习的基本前提。③更加专业的能力。包括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科研能力与反思能力。在新形势下,我们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不断适应变化了的环境与学生,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策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我深信,我们的工作室不仅是名师辐射的发源地,而且也是未来名师的集聚地和优秀教师的孵化地。

四、“工作室”的区域功能及其发挥

在新形势下,名师已经不再是学校独有的“部门资源”,而是全市共享的“公共财富”。“工作室”之所以是“港城”的名师工作室,原因就在这里。我们不难理解,教育主管部门制定《实施方案》,设立名师工作室的一个重要意图,就是推动教师专业化区域协调与高位发展。全国已经有很多地方搞了“名师工作室”,事实证明,工作室搭建了区域内教师的交流平台,促进了教师之间共享专业知识与经验,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学习资源,提升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为全面提高区域的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基础。我们这个工作室也应该勇于并善于担当起这个光荣的职责,为港城的教育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为此,本工作室将完成三个方面的工作。(1)创建一个网络平台。通过网页,既传播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国内外最新动态与成果,还定期开展在线交流、研讨,形成固定的交流平台,为一线教师和学生解疑释难。通过网络传播和在线互动,有效传播名师工作室的成果。(2)建立一套工作机制。建立“名师领衔、领导挂钩、教研员协作”的工作机制。领衔名师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发挥好示范、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与各成员所在学校领导挂钩,经常调研和指导,发现典型,培育典型;由思想政治学科的教研员参与协作,根据工作需要做好组织、联络和服务工作,也可在一些问题上作为顾问。通过这种机制的建立,为工作室发挥区域功能创造条件。(3)搞活多种活动方式。学习,包括自学和有组织的学习。主要学习思想政治学科前沿理论、现代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等。实践。本着提高思想政治课堂效率的目标,不断实践并在实践中总结、提炼研究成果。研讨。拟采取个别指导、案例分析、专题讲座、小组沙龙、参与式研讨、相互观摩、展示交流等方式开展研究活动。通过这些工作的开展,实现我市教师在两个方面的根本转变:(1)转变教师角色地位。让教师从“主演”变为“导演”,从“教学生”转向“教学生学”,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从“教书匠”向“研究者”转变,提高研究学生、课程标准、教材、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能力。(2)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以学为主,教学的出发点是教会学生学,为此要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研究学法,指导学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先学后教,强化课前预习、课中自学和学后反思环节,让学生带着问题参与教学过程,实施启发式教学;以学论教。基于学生实际开展教学工作,强化学习方法指导,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增强课堂中的互动性,在互动中捕捉各种有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过程;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要注重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效。


主持人简介:蒋捍,男,省特级教师,市高中政治学科带头人,连云港高级中学校长;市“333”培养对象;获得市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省优质课二等奖;发表专业论文20多篇。


友情链接

地址:江苏省连云港市开发区东方大道18号

联系电话:0518-81882819 学校邮编:222042 邮箱 lyggaozhong@163.com

Copyright 2005-2021 连云港高级中学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070402010068号 苏ICP备18036607号-1

推荐使用360/谷歌Chrome/IE10及以上的浏览器浏览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