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6-12-14

浏览次数:

课题:适应性教学前期研究成果之六

构建灵动课堂   促进有效教学

《思想政治课教学》2010年第11期

为进一步规范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教育部于2004年3月颁发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新课标给所有的教师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重新定位了教师、学生、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为把“自主、合作、探究”这一理念真正落实到课堂,强力推进课堂改革,市教研室于2009年8月在中小学全力推广“三案六环节”教学模式。然而,综观当前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的现状,在学生动起来的背后,还隐藏着学生被动、盲动、乱动的不和谐现象。要真正打破这种局面,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转变,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就要在课堂教学上下功夫,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让课堂气氛真正“活”起来。

一.愿动

新课改非常重视将教学内容进行情境化设计,提倡通过创设情境使教学有身临其境之感,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带着情感去探索问题,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结论。我们常常自以为很了解学生,在情境创设时也往往武断地认为这个他应该知道,那个肯定不知道,所以在情境创设时往往会脱离学生实际,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在生活中的接触面往往是比较窄的,在某些领域他们没有我们的生活体验,但是在某些领域却有着超强的敏锐性,因此我们在创设教学情境时,要弯下身去,全面了解学生的生活,把握学生的心理,这样才能唤起师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课堂与生活之间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真实、具体的感受中进行主体体验,以主体的自主建构获得道德认知,并且随着教学内容的推进和体验的深化不断设置新的教学情境。

在《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课的教学中,我和学生一起观看了2009年感动中国人物宋文骢的一段视频。当看到宋文骢在研制歼10过程中遭受挫折而不相信眼泪时,我并没有立即让学生由此得出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结论。而是设置了“敞开心扉”环节:宋文骢不相信眼泪,才有了歼10。生活中有没有一件事让我们泪流满面,灰心失望呢?我们是如何应对的?说出来,让我们一同体味。为了防止学生思维信马由缰,我制作了这样一张表格(如图)。

人物

境遇

时间

事件

应对

结果

泪流满面

灰心失望

二.乐动有了视频的预热,学生记忆的闸门被打开,纷纷讲述成长的烦恼:有的说中考没有考到自己理想的高中,但相信自己在如今的学校通过努力,最终能考到理想的大学。有的说看到青海玉树地震那些触目惊心的画面,让她感到生命的脆弱。一位女生动情地给大家讲述了家庭变故......教室的气氛随着她的哽咽变得凝重起来,好几个学生都在偷偷地抹眼泪。这使他们真正明白了:人生难免有挫折,有鲜花也有掌声,有欢笑也有泪水。我们应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学生之所以能通过感悟得出结论,主要是因为我创设的情境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情感实际,如此便拨动了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才想说愿说。这告诉我们:我们的教学一旦触及到学生的情感之弦,就会使课堂奏出最动听的乐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们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我们应理解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多为学生提供和创设这种“心理需要”的平台。小组合作学习正迎合了学生的这种需要,这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欢乐带给学生,学生不再是盛装知识的容器,而是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是知识与能力自我感悟生成者。

在《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目的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这一知识,我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三个组,每组各司其职:

A组:举例说明在生活中哪些是新事物,哪些是旧事物。

B组:利用资料卡将歼击10与歼8、歼7相比较

C组:结合A组和B组的观点,总结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的原因。

因为是分组比赛,学生马上进入了状态,课堂讨论的声音很响亮,学生显得非常兴奋。有些小组在讨论一会儿后,传出“你来回答”或“我来回答”分工的声音。而我也一直参与到各个小组的讨论中去,在倾听的同时给予他们一些讲解。讨论之后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其他人进行补充完善:

A组:世博会、科学发展观、市场经济、纳米技术等是新事物,甲流感、法轮功、计划经济、毛孩等是旧事物。

B组:歼10是我国国产最先进的战机,采用大量新技术、新工艺、性能先进、用途广泛。它的横空出世,标志着我国成为第五个能够独立研制第三代战斗机的国家。

C组:歼10是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具有歼8、歼7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因此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这些观点的展示为突破本课难点打开了通道,精彩的回答也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由于在合作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在以后的小组合作中,各组同学都为了本组的荣誉积极参与和踊跃发言。我相信,这样的学习过程就不再是痛苦而是快乐,政治课就不是附属物而是心灵的阳光。

新课改的实践证明,作为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有效地改善课堂内的教学氛围,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合作交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当科学地把握它的精神实质,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能动

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从对问题的惊讶开始。”那么,如何巧妙设问,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拓展学生的思维,促进他们自觉地投入到学习和探求新知的教学活动中去呢?

在创设教学情境后,就需要我们设计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讨论来达成教学目标。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计需要把握以下几点:首先,问题应当明确、具体、可感,学生可以不必为琢磨问题的内涵而费尽周折。其次,问题的设计要有挑战性。如果问题过浅,学生无需动脑;如果问题过深,学生无从动脑。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跳一跳”,能“够得着”,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教学互动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挖掘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地投入到教学中。

在和学生探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时,因这部分内容比较复杂,我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先后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商品价值量成正比例吗?(2)个别劳动时间缩短了,商品价值量下降吗?(3)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同一时间同一劳动创造的价值总量有没有变化?三个问题的设计仅仅围绕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商品价值量的关系展开,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难度的问题让学生采取合作的形式来完成。这三个问题的设计不仅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更让生生之间的互动达到了高潮,课堂教学达到了理想的境界。

四.敢动

学生能否在课堂教学的动态中自由地生成(提出问题、发表意见),在于教师能否营造民主、平等、合作的氛围。只有在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下,才能取得双方之间心灵的沟通,学生才能大胆质疑,才乐于与老师展开讨论,才能不“唯书”,不“唯师”,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这要求教师要宽容学生,欣赏学生,及时捕捉学生的亮点。我们有责任建立起平等、民主、友爱的合作伙伴式的新型师生关系,构筑师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的平台,这是课堂动态生成的前提条件。

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这样有利于师生合作的加强,有利于营造民主开放的课堂氛围。如果仍是高高在上、居高临下俯看学生,摆出一副布道者的形象,师生之间很难形成共鸣。这一点,我很受著名访谈类节目《鲁豫有约》的影响。之所以喜欢这个节目,不仅是主持人陈鲁豫那邻家女孩般清新打扮,更吸引我的是整场节目那种温和轻松的氛围,自然平淡,没有丝毫的做作,给人一种很温馨、很可心的感觉。我想,能否在课堂上营造这种宽松的氛围?在一节市级公开课上,当刘文斌同学回答问题出现卡壳时,我建议他寻求帮助,他点了刘晓云同学。但我突然想到,刘晓云一贯胆小,一遇到大阵势就说不出话来。于是我随口说了一句“你点的原来是你本家呀”。一听这话,刘晓云自然的笑了,接着侃侃而谈,说出了自己的观点。她的表现也赢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当然这种课堂上看似平常的插曲却是我和学生课后情感交流的结果。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必须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注重感情的投入。教师只有本着一颗慈爱之心,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我带的高三(9)班、(10)班,每节课我都会提前到教室,然后和学生聊聊天;下课后留在教室里和学生说说笑话,询问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联络联络感情;平时我也注意和他们拉近距离,学会倾听,鼓励每一位同学发言,并及时地评价,热情地鼓励。很快,学生的学习兴趣高了,课堂参与度高了,课堂氛围更加和谐了。当我提出课堂分组讨论时,他们也都踊跃地参与,使课堂做到活而不乱,在浓烈的学习氛围中取得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刻认识到:当我们追求学生“活”起来与“动”起来的教学时,就是在追求教与学的欢乐、自信和成功;当我们逐步获得成功、自信、快乐时,就会发现一个良性循环:从成功里得到自信和快乐,从自信里得到快乐和成功,从快乐里得到成功和自信。


下一篇:最后一页
友情链接

地址:江苏省连云港市开发区东方大道18号

联系电话:0518-81882819 学校邮编:222042 邮箱 lyggaozhong@163.com

Copyright 2005-2021 连云港高级中学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070402010068号 苏ICP备18036607号-1

推荐使用360/谷歌Chrome/IE10及以上的浏览器浏览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