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管理员

发布日期:2016-12-14

浏览次数: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教师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教师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兼谈中学政治教师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江苏省东海高级中学   李凤君

学校文化包括学校制度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本文试就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教师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及中学政治教师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予以简要分析。

一、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教师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中学教师文化包括中学课程文化、师德文化、教研文化、教师团队文化等。中学教师文化应体现中学管理文化,并走在学校文化的前列,它标志着学校文化的走向。具体来说,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教师文化建设的着力点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构建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程文化。

目前,中学新课程改革十分强调“以人为本”,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性,倡导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建立学生自主学习方式为重要的着眼点,从而使师生关系获得新的意义。为此,构建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课程文化就要以构建使学习者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确立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和建设体现合作、探究和对话的课程文化为目的。在课程目标上,要强调掌握基础知识与技能、获取生活经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陶冶情感的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在课程内容上,应能通过对知识、技能中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等的挖掘,来体现教育对人类文化的选择;在课程实施上,要体现以参与、合作、理解、体验等为标志的课程实施文化。为了使中学课程更加突出时代特点,更加适应学生个性化选择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除按计划开设国家课程外,既要大力开发科技人文课程和地方文化系列课程,着力打造具有优势和特色的校本课程,也要在校外建立人文、科技教育等实践基地,还要组织学生积极开展探究性活动,努力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生文化。

2.加强师德文化建设,促进校园文化健康发展。

新的课程改革对中学教师来讲是一个全新的挑战,需要教师在发扬传统师德的基础上,更新自己的职业道德观念,全方位重塑自我,培养适应教育改革需要的新型师德品质:

2.1  中学教师不仅要教书,更重要的是教学生。教师要由一个单一的知识传授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生活的顾问;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帮助学生反思自我,明了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帮助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环境等;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和提升各种能力,更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引导中学生在体验与探究大自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入人类社会中不断成熟,在认识自我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2.2  引导和教育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首先,引导和教育学生认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让他们了解有关知识,接纳“自我”。由于受遗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首先要承认并尊重现实,接受和善待现实中的自己。帮助学生体验内心的情感,培养坚强的意志等。其次,帮助学生建立自我统一性。在学校自我重建中,形成一种稳定的人格特征。

2.3  教育学生做一名合格的公民,让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找准位置。首先,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是非标准。其次,引导和帮助学生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对待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在学生的心中拆除学校与社会的围墙。也就是把大教育观运用于教育教学的实际工作中,让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互相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次,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社会问题。要帮助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看待社会问题,不是简单的去批评它,而是负责地改变它。这实际上是培养学生对社会和他人的一种责任感。

2.4  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的差异,认识学生的差异,提供适合学生个体的教育,体现教育的公平。其次,重视和尊重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见解。中学生由于自身的生活经历,会拥有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见解,而这些生活经验和文化见解往往具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他对学校教育的接受。作为教师不仅要了解而且应该尊重这些经验和见解,这是教育民主化的体现。再次,教师要为学生树立十分公正的形象。一般的要求是对来自不同家庭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生力求一视同仁,深层次的要求是使教师从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公正的代表。

3.建设科学、民主、合作的教学文化。

教学文化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作用形成的规范、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有机统一体。传统教学文化在本质上是“记忆型”教学文化,与传统教学文化不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文化则属于对话型、合作型、探究型、批判型教学文化。新课程改革下的对话型教学文化,不仅体现了新课程改革提出的教育民主的思想,而且体现了师生主体价值平等、主体精神并存,以主体性活跃为原则的教学;合作型教学文化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往、积极互动、相互协调、共同发展的过程,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作用;探究型教学文化强调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探究的氛围,给学生提供自己发现、自己思考的机会,鼓励学生在学习中对各种观点进行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的假设,主动地进行探寻,成为学习中的探究者;批判型教学文化需要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形成具有包容性的教师教学文化,但不是以教师的话语权去剥夺学生的自主发展权,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宝库、真理的代言人,而成为教学群体中平等者的首席,成为与学生进行批判性对话的伙伴和朋友,成为学生在思考中成长的促进者、帮助者和同路人。

4.在教研文化方面重点建立管理者与师生的平等对话制度。

教而不研则浅,教和研相辅相成。在过去传统的教研工作中,学校教学管理者关注的是听课及课后与教师的交流,结合自己对教学的理解,对教师的课堂教学作出自己的评价,甚至提出自己修改的意见或建议等等。这种做法在原来的课程体系中确实对促进教师成长、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在新课程改革中,学校管理者、领导者与一线教师相比,除了可能在教学理念上较为领先以外,在实践层面已不再具有特别明显的优势,实际上与教师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还落后于一线教师。因此,建立平等对话制度,就是把管理者和领导者平时的教学调研活动看成是一种与教师的专业研讨活动、与教师的一种学术上的对话、一种平等的交流、一种积极的互动,而不是管理者在居高临下地指导,更不是在教学技能、教学技巧上“指示”或“高屋建瓴的指导”。此外,管理者还应积极延伸这种平等的对话制度,主动开展与学生的对话活动,及时了解学生对新课程教学的需求。这样,能够较好地把握新课程实施的脉搏,及时调整实施策略,改进工作措施,拓宽实验视野。

5.构建教师团队文化。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教师团队文化就是一定意义上的“船”文化。“船”文化昭示着我们:同一艘船上的人必须同舟共济,同一艘船上的人必须目标一致,同一艘船上的人必须分工合作。要构建新课改背景下的中学教师“船”文化,必须致力于教师团队建设,以凸显教师整体优势。团队合作,还可以节省资源、减少浪费、提高效率和带来快乐。团队合作需要有顾全大局的意识。不讲合作,是与学校核心价值观相违背的严重的自私自利的表现,理应受到集体舆论的谴责。中学教师团队文化的构建,通过团队成员互相启发、补充和鼓励,从而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力,进而改善整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并对培养教师的创新精神,形成优秀教师团队,创建优质特色学校,培养新型人才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中学政治教师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

中学思想政治课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思想实际,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心理素质,引导学生领悟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弘扬民族精神,逐步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渠道。从长远的角度看,中学思想政治课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占据基础性的地位。为此,中学政治教师在中学文化建设中的“角色”定位是:

1.“培养”角色。中学思想政治课的首要任务是对学生思想观念和政治方向的引导,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即具有鲜明政治观点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高度觉悟的中学生,既是学校文化的享用者,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还是将来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主力军。中学政治教师的这种“培养”角色,应当是中学教育的永恒话题,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也不例外。

2.“导向”角色。所谓导向,就是通过思想政治课的教育教学活动,指导学生在人生道路上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中学阶段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中学政治课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对一系列政治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知识和陶冶情操的关系,把个人成才同国家前途、社会需要有机结合起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对各种社会热门话题必须坚持正面教育、正确引导的原则。特别是一些比较棘手,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易于引起学生思想反差,产生疑惑的,与教材理论知识相碰撞的社会热门话题,既不能回避,又不能过多地渲染,以免把学生引向歧途。中学政治教师的“导向”角色定位,就是引导学生在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积极接受公认的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思想政治基础。

3.“创新”角色。创造力是学校文化力的一个重要要素。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创新是我们每位教师应有的思维和实践品质。中学政治教师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创新”角色定位是:创新思维方式,确立科学的思维品质;创新教学行为,成为课程改革的先行者;创新学校文化机制,积极传播学校优秀文化成果。


下一篇:最后一页
友情链接

地址:江苏省连云港市开发区东方大道18号

联系电话:0518-81882819 学校邮编:222042 邮箱 lyggaozhong@163.com

Copyright 2005-2021 连云港高级中学 版权所有

苏公网安备 32070402010068号 苏ICP备18036607号-1

推荐使用360/谷歌Chrome/IE10及以上的浏览器浏览

微信公众号

新浪微博